◇李民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北京外国语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外语教师积极开拓、勇于创新,提出了构建外语教育学的设想,先后在《光明日报》《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等报刊发表论文数十篇,探索外语教育学学科建设问题。新学科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积极构建中国特色外语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外语教育学学科体系建设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外语教育学现有学科体系基本来源于西方国家,主要遵循逻辑实证主义和还原主义的研究路径。在此类研究路径下,研究者依据某一或某些特征将研究对象切分为若干组成部分,每个组成部分甚至有可能被进一步切分为若干小的研究切入点这种研究路径有助于快速深化、细化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其聚焦性研究范式也有助于提升研究的科学性,从而对学科发展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作用。但在此种研究路径下,每项研究(甚至某一领域的研究)仅对某一个特定的研究切入点或组成部分展开探索,并未关注不同研究切入点之间、不同组成部分之间以及不同切入点与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忽视了研究对象的整体性与互动性,对全面认识事物产生了一定的阻滞作用,而科学研究亟须引入整体性视角。
整体观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典型特征,无论是殷商时期的道、阴阳、五行、八卦等观还是春秋时期的军事典籍《孙子兵法》,以及成型于西汉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乃至宋明理学等,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整体性思想。在此类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外语界以提升外语教育质量,满足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为出发点,考虑到当下应用语言学、教育语言学、二语习得等相关研究领域的概念不统一、研究边界不清晰、学科内涵不明确、研究体系不系统等问题,颇具创新性地提出了构建外语教育学的设想。外语教育学的提出,可以弥补二语习得、外语课程研究、外语教材研究等与语言学之间学科层面的逻辑空位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外语教育学还能够更加有效地整合现有外语课程、教材、学习、教师等层面的研究,促进不同领域研究成果的互鉴,形成学科合力,从而摆脱将外语教育研究囿于实践层面的藩篱,打破外语教育研究互相割裂的研究现状,克服现有外语教育研究与外语教育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的弊端。
此外,构建外语教育学还需厘清作为整体的学科与内部诸辖属学科的关系,明确外语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构成要素,不断梳理和优化学科体系架构。厘定外语教育学的核心要素及其学科边界,既能保证外语教育学有丰富的学科内涵,为学科发展提供充足的研究空间,也能确保外语教育学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向,从而形成独特的学科优势和研究特色。
外语教育学学术体系建设
学术体系是外语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核心,主要包括学术思想、学术理论、研究方法等内容。中国外语教育学的创建,是对西方既有应用语言学、教育语言学等学术体系的革新,是具有中国特色、富含中国整体论思想的学术创造,有助于生成原创性外语教育理论,也能够为产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提供适宜的土壤。同时,外语教育学的学科整体观,也有助于促进外语教育研究方法的融合发展。其超学科的研究视角和学科发展理念,更有利于综合各种研究方法优势,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个案分析与大规模调研相结合,基于特定研究方法但不拘泥于某一特定研究方法,从而在综合运用各类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实现外语教育研究质的飞跃。
首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学学术体系,要基于符合中国国情的外语教育思想。中国的外语标准不同于西方国家,并且使用场景颇具独特性,学生接触外语也主要以课堂学习为主,这就要求我们需要有较为明确的外语教育主导思想。比如,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发展固然重要,但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和师资条件下,四项技能发展是否需要有优先层级?不同学段是否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同样是高等教育,不同层次学校、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地域学校是否应有不同的目标要求?这些问题都涉及外语教育的主导思想问题,也是开展外语教育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遗憾的是,目前类似的研究仍然较少,缺乏必要的调查、分析、讨论,尚处于“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状态。
其次,要积极构建体现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体系的外语教育理论。相当一段时间,外语教育理论主要源自西方,中国学者提出的理论鲜少。近年来一些中国学者提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外语教育理论。比如,文秋芳的产出导向法、王初明的续论、张文忠的赋权增能外语教育理路等。但目前这些理论主要集中在教学领域,如何在课程、教材、测试、外语教育规划等领域开创具有中国特色、以解决中国外语教育问题为主旨的外语教育理论,仍是当前学术界的重要任务。
最后,要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研究方法。近代西方以逻辑还原主义为主导的科学思维在外语教育研究中居于统治地位,这一研究范式忽视了整体观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而后者正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想。以整体观为基础构建外语教育理论,有助于消弭现有外语教育研究相互割裂、研究成果未能有效互鉴的不足,也有助于促进资源整合、实现不同领域研究互通,从而进一步提升外语教育研究质量,为外语教育实践提供更好的理论基础。
外语教育学话语体系建设
话语体系是规范化、系统化的理论知识、概念范畴的话语表达形式,其核心特征是术语。中国外语教育研究散见于应用语言学、教育语言学、二语习得、外语课程与教学法等领域,不同领域术语混用明显,如“外语”与“二语”、“教育”与“教学”、“教学理论”与“教学法”、“测试”与“测评”等。此外,不少学科还存在广义与狭义之分。比如,广义的应用语言学包括语言教学、词典学、翻译学、语料库语言学等,而狭义的应用语言学仅包含对“教”的研究;狭义的二语习得主要指对学生习得二语情况的探究,而广义的二语习得还可以包括课程、教材、教师发展等。无论是术语混用,还是同一术语的广义、狭义并存,都说明学科发展的不成熟。
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学理论体系,需要从学科伊始就做好术语统一工作。只有术语保持统一,才能做到概念统一,从而助推学科的快速、健康发展,这也更有利于外语教育各研究领域的成果互鉴与协同发展。因此,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学话语体系,当务之急是构建系统、统一的术语体系。
2024年1月,外语教育学作为二级学科正式列入《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版)》,外语教育学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为高校外国语学院培养外语教育人才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从学科上进一步明确了外语教育学属于外国语言文学而非教育学,为人才培养和教师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但新学科的创建并非一日之功,其中既涉及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的创建,也涉及话语体系的革新。期待外语教育学在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取得新突破、实现大发展。
(作者系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审核:闫瑾
|